联系我们   Contact
你的位置:首页 > 文化教育 > 文化风俗

仙美民间风俗习惯

2024/1/9 10:47:07      点击:

第一节  旧俗

(一)婚丧喜庆   

婚俗:

建国前的婚姻受到族法、乡规之严谨约束,男女双方不得自由恋爱或同姓通婚,统由父母包办,凭媒撮合,俗谓“明媒正聘”。否则,即治以违族法犯乡规、伤风败俗之罪。婚俗婚礼不胜繁琐,男女应先行六礼:“问名”、“纳采”、“纳徽”、“纳吉”、“请期”、“迎娶”等。社会上还有童养媳:农村中有的生了男孩的因家穷,怕今后娶不上妻子,家人便抱了一个女婴来抚养,等到男女孩双双长成了,父母为其选定吉日让男女成婚,一般都是“除夕”之夜进行。童婚:男孩没几岁,父母为其择门当户对人家,或中表、或朋友中的女孩为媳,亲定下后,其女孩仍寄母家,其生活费用则由男方负责,等到双方男女都长大成人才议定择吉成婚,这种婚姻不牢固,常因一方家庭发生变故而悔婚。纳妾:一般都是有钱人所为,俗语说“三妻四妾”指的是这一类,有的“元配”雇“赤脚”、“走鬼仔”,后来叫“二人”、“偏房”等,迨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直至现在,纳妾、包二奶也有发生。随着社会的发展,抬花轿迎新娘的作法早已成为过去,新娘离开娘家时那哭哭啼啼被改成了欢欢喜喜拥入小汽车所取代了。

 社会日新,礼也删繁就简,婚事自新“婚姻法”颁行之后,只要男女双方同意到政府机关登记,领取结婚证书,择吉成亲,请亲友,热闹一番即可。“六礼”也尽量简化了。

丧礼:

凡人初终,或弥耳之际,为死者穿寿衣,男双女单,移尸厅堂,卧于灵床,男尸向外(正寝),女尸朝里(内寝),发出讣告,告知亲友,请和尚念经行佛,报地头、买水、入殓、成服。在服之人,各依服制,分别成服。成服之后,随之点主。出殡前,戚友可行吊拜礼,也有指定日期行吊。随之做忏,延请僧人诵经书,唱“亡魂曲”,谓之“做功德”有出殡前做忏的,也有出殡后当晚做忏的,做忏当晚,亲邻戚友,为死者祭奠。死者第一个七日做“头七”,待至“百日”化灵。当今简略,儿孙出外,多于出殡后当天即做“百日”,以减麻烦。地方有的不做“七日”叫“拜旬”,以“初一”和“十五”。三旬为限,也有以十日为一旬者,十旬即已百日。择吉“拜百日”即完事。旧时百日即奉请神主晋龛。礼节内容和做法,根据家庭情况,有所不同,贫苦人家,如父母亡故,多数简单从事,随假酌行。但富有人家,则大操大办(不过要提倡厚其生薄其葬为好),举匾旌、挽轴、花圈。前旌:量长有定度,凡三品上的九尺,四品以下八尺,六品以下七尺,庶民六尺。厥后有僭至一丈一尺者。挽轴款式;上款写于挽轴之右上角,数字不拘多少,也不拘泥生老,只欲单而不要双,盖忌重丧之意,下款写在左下角,字数双。挽词用对角纸,贴于中间,男用青纸,以示乾象,女用黄纸以示坤象。

停尸日期,有三日、五日、七日之分。尸前备香炉供子孙及戚友插香,油灯,丁也。旧时讣言要用毛笔写在草纸上。



喜庆:

范围较广,通常有“婚宴”、“丁酒”、“寿酒”、“开张酒”、“乔迁酒”

等。

丁酒:不论富户穷家。旧社会时生男婴者,逾十二日,其家须“煮甜饴”、“豆酒”摆在寨前,敬请全村男女老少。满月(俗称做到月)须宴请亲友长者。自古有“生亚弟,卖亚兄”之说,弄得贫穷不堪。

寿酒:做生日。

乔迁酒:建新房屋,设宴庆贺,请亲友大喝大吃。

 

(二)传统节日

 有辞年八节之称:即除夕,八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冬节(冬至日)。

辞年:

也即除夕,一般从12月中旬开始择日扫舍,干干净净迎新弃旧,买新家具,添新衣裳,作迎新年的准备工作,到了12月24日这一天是祭“灶神”日,家家户户祭拜灶神。贫穷人家一到过年便是“过鬼门关”,催租迫债接踵而来。忧心忡忡。记得宋朝吕蒙正在未得志贫穷潦倒时于这一天嘱托灶神捎话给玉皇大帝,诉说人间艰苦的滋味,其诗曰:“一碗清汤诗一篇,灶神今日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祈求来年平安吉利。农历的最后一天为除夕,家家捧阿“公”,家家到厅堂拜祭先祖。张贴红对联,吃团年饭。傍晚长辈给晚辈以压岁钱。入夜点灯通宵达旦,午夜12点即交新岁,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正月初一同穿新衣,做各种文娱活动,亲戚朋友互相拜年,贺年,祝贺新春吉利。

到了正月初四叫年架开,才开始干农活及各种工作。

正月初四晚叫接神。正月初七日吃七样菜。习惯是葱、蒜、韭菜、芹菜、菠菜、茴香、芥菜等七种菜混合煮吃,喻吃之后会得大利大吉。

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叫上元节,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挂彩灯放烟火。

元宵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古时候人们称元宵节为灯节、上元、灯夕或灯期。因为上元之夜,又称为元夜或元宵,因此后人才管正月十五叫元宵节,其实正月十五这个节日,起初是出灯引出来的,元宵节玩灯、赏灯成为万民同庆的灯节,乃是入唐之后的事。外地人夜间吃食叫“吃宵夜”,夜在古语中也叫宵,所以“元宵”二字也作食品的代称,“元宵”是新奇食品,用各种果饵或糖代馅,外面裹以糯米𥺃作成丸子,煮熟后香甜可口,最早叫“浮丸子”,后来有人改称“元宵”,后又改称为汤飴。民国初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做了大总统,他一心想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一到傍晚总是提心吊胆,因为“元”与“袁”同音,“元宵”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他作贼心虚,便在1913年的元宵前,下令将“元宵”改称为汤飴。袁世凯垮台之后,才恢复“元宵”的名称。

 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的传统灯节。

 元宵为何张灯,问题繁复,一说是汉武帝自昏至昼的故事,一说是道家所兴,因为正月十五是“三官下降之日”,而三官各有所好。天官好乐,地官好人,水官好灯。一说是佛家发明。哪一种是正确?元宵张灯应是佛家的专利,佛教教义中把火光比作佛之神威,所谓“无量火焰、照曜无极”。而烟火的照耀则有两种妙用: 一破人世之阇暗。二是现佛之光明、就把灯作为佛前之供具之一。经典中反复宣传“百千灯明忏悔罪”,“为世灯明最福田”。所以历来朝山进香,以求佛佑者,总要供奉灯油,以示广种福田;而佛教盛会则需大明灯火,以光明法正。佛家灯火遍布民间,从唐朝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正月十五日除张灯外,下午拜祭先祖,点灯笼,放烟火,夜游神走火堆,演开灯丁戏,旧社会婚者到祖祠挂纱灯,寨前摆新娘等活动。  

清明节:

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四月五日前后,气候温暖,草木萌茂,改变冬季寒冷枯黄景象,农业生产多忙于春耕春种,有祭祀、扫墓、踏青之习俗。

端午节:

农历五月五日,本名“端五”。端者,初也,也名“端阳”、“重五”、“重午”。这一天,人们吃粽子,饮雄黄酒,用艾叶薰房子,临河傍水的地方还举行划龙舟竞赛,据说这些活动都是为了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屈原被楚怀王流放以后,秦国攻陷郢都,屈原悲愤交加。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投了汩罗江,以身报国,后人敬佩和怀念他,便把他投江这一天,定为“端阳节”,诗词界则把这一天,定为“诗人节”。年年纪念,代代相传,两千年来,绵绵不息,江边人民把粽子投向江中,一方面是祭祀他,一方面喂江中鱼虾不要伤害屈原身体。端午划龙舟活动也是从屈原逝世后沿袭下来的。

端午,也称蒲节。昔时端午节用菖蒲泛酒以辟毒,故云蒲节。

中元节:

每年七月十五日。也叫“七月半”、“鬼节”、“盂兰节”。过去一些迷信鬼神的人,在晚上除祭祀自己的先祖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纸、衣纸之类到路边祭祀鬼神。

“盂兰”节,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有些人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大家认为是不吉利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有些富家子弟,每到太阳下山,就不让出门,怕的是遭妖魔鬼怪,招灾惹祸。

“盂兰”节一直流传至现在,而且遍及东南亚各地,关于此节的由来,据佛教《盂兰盆经》载,当年释迦牟尼初次弘扬佛法,收了两个印度学教者做徒弟:一位是摩诃舍佛尊者,一位是摩诃目犍连尊者。后者刻苦钻研,在众弟子中修炼得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一天他偶然神游天堂,见其母死后极苦,如处倒悬,求佛超度,佛令他在夏季安居终了之日(即七月十五日)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将百味饮食放置盂兰盆中,诵经超度,使在世及亡故之父母,皆获福荫,而出三途之苦,摩诃目犍连尊者发愿奉行,他母亲亡魂才得出脱苦海。后世除设斋供僧外,又增加拜忏放焰口等活动。也有人称为“施孤”。

中秋节:

八月十五日,八月为秋之仲月,十五又是月之月半,秋高气爽,皓月当空。中秋的传统习俗很多,自古有赏月、拜月和吃月饼等旧俗,流传很广。赏月吃月饼象征团圆,理源有中秋寓月诗:一年好景半秋天,满把清辉照人间,素色撩人无近远,中华儿女盼团圆。

中秋之夕,家家用柚子、芋头、月饼拜月娘,并加三牲、果品奉祀先祖。

重阳节:

也称重九,九月初九日,  《易经》中因九为阳,六为阴,所以九九正是是重阳之数,是故,称为重阳节,阳为“刚”之象,刚刚相克故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乃解厄之法。

重阳节系老人节、敬老节,祭祀祖宗。

冬节:

阳历12月22日为冬至,也即是农历的十一月中之一天。冬节称是“小过年”。冬节的特点是家家搓甜饴。主要祀先祖。

四月初八日释迦牟尼佛诞:

是日善堂举行庆典,佛教徒集中善堂念(诵)经文,供斋。

六月初一日施孤日:

很远的年代,先民们为争夺地盘,发生了大规模的械斗,互有伤亡。后人为纪念这些死难者,于六月初一日中午在寨前设醮施孤,普渡也叫“赏兵”。

八月十三日冥府张良辉真君诞:

仙美自古有张老先生之说,或于义觉庐,或于善堂设斋供祭,后统由善堂供祭,是日各户都办礼品供养张先生。三山国王宫侧,张胡先生纪念碑是1944年修长条埔时所立。

十月廿九日宋大峰祖师诞:

潮汕大地,以潮阳报德堂为先例,供奉宋大峰祖师,由此有善堂者必供奉之,是日善堂有庆祝活动。

冬至前酬神:

年关在即,风俗上都要进行一次酬神活动,日期一定择于冬至前。呌收冬酬神。

正月游神:

自古及今,风俗叫“迎神社庆”。传统上全乡分三社.头社由正月十二日下午供拜。余者类推,直至十四日止,这三天下午都必游神。后改为上午供拜,下午游神。十五日(元宵)走神官神,以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十五当夕,诸神走火堆,以示平安。

 

(三)社会陋习

解放前社会制度腐败,恶习成风。

宗派斗争:

本地宗派斗争甚烈,红、白、黑派等会乡之间,乡村、宗族、房界之间,往往因地界、水利等利益,掀起轩然大波。互相牵亲附友,结党援救,或倾寨、倾族、倾房、雇打手,拼死相斗,期将对方置于死地而后快,结果涉讼经年,田地荒废,破财损命,演成倾家荡产惨剧。

   吸毒:

   主要是吸“鸦片”烟,初吸令人精神焕发,一经上瘾,不可收拾。即为精神萎靡、肌瘦如柴,一朝断吸,便如受重刑,屎尿滚流,神情苦煞。本村设有“烟馆”,吸食者甚多,烟价昂贵,吸者多倾家荡产。

赌博:

赌博之风遍及社会,有“花会”、“摊场”种种,五花八门,输赢方式多端,一旦成瘾,虽迷途而忘返,或倾家荡产,或沦为匪盗,或逃债过番,浪迹他乡,或输钱不服而致斗殴,家庭毁散等悲剧。

嫖娼:

时有之,地痞鸨婆设暗娼妓馆,为了图利,引诱和容留一些不良妇女和好色之徒奸宿、淫乱。伤风败俗,影响极坏,由此而产生了“梅毒"、 " 淋病”、“性病”的流行,所以当时麻风病患者很多。

巫医:

世间竟有患病而不求医而寄希望于神仙丹药,以保佑平安。

解放后,这些都己销声匿迹。

 

第二节  新风

建国后,政局稳定,纲纪整肃,通过宣传、教育、法制等措施,基本铲除嫖、赌、吸、巫及宗派斗争等弊端,封建迷信也逐步收敛。但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丑恶现象又死灰复燃了。

(一)精神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高度重视精神和物质两个文明建设,提倡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卫生、讲秩序)、四美(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环境美),于是此项工作抓落实抓紧抓细。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评比,由此涌现一些文明单位和文明家庭。我村自1999年至2004年连续6年被评上“文明村”单位。

(二)殡葬改革

 解放后,杜绝停尸待葬(即搭田头厝或草寮),逐渐革除封建的陈规陋俗,倡行简朴的殡葬仪式。

 1977年,因土葬有占用大量土地之弊端,而推行火葬,时因多种原因,使实行三载的火化工作陷入低潮而恢复土葬。2000年7月1日起,火葬工作又全面推行,而今已成习惯。

 随着经济之振兴,生活之改善,对铺张浪费之风也时有所兴。但可相信政府之法令法规之深入贯彻执行,新风文明必将代替陋习恶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