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Contact
你的位置:首页 > 文化教育 > 文化风俗

仙美农家用品和服饰

2024/1/9 10:45:01      点击:

农民五件宝:浴布、市篮、竹笠、草鞋、棕蓑。

 浴布:也称水布,是农民喜欢、最普遍的生活用品,有三种用途,一是农活艰苦,经常流汗,它可拭汗。二是在野外洗澡可以围腰,三是上街买物可作包裹。有时休息可作布席。

市篮:一种用竹篾编成的长筒形竹篮,可提可背可装东西。有人过番(南洋)将几件破衣服装进里面带去过番。

竹笠:用竹篾编织成圆形中间夹着竹叶做成的,种类繁多,细的可铺纸过桐油,写字。它可遮风、蔽日、挡雨。

草鞋:用草绳编织而成,是上山走远路必备用品,后来由橡胶鞋取代。

棕蓑:用棕榈纤维作成,主要用于雨天披身。后以雨衣取代。

传统服饰:

穿戴具民族、时代、职业、身份、年龄、季节以至个性特征。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沿革,人们的穿戴有很多很大的变化。

清代人们普遍用本地产的棉花、苎麻,织成后再经揪布寮过糊做成“经”,上家用织布机。织“纬”装梭,然后耕成布匹。布匹经加工漂染,便成色布(大多是蓝靛)。再经剪裁,用手工缝缀,成对襟衫和搓头裤,男女老少一体化,同一式样。女有大筒衫加滚花边,布纽扣或铜纽。有钱人家向江浙苏杭买进丝绸绫缎,穗广买来香云纱布,番客有暹绸等布式。老人做长袍以示风度,小孩都穿肚帕(肚兜),女人紧胸。女人出嫁戴文明花(即将布料捏成一花戴在头上,余布垂肩),穿旗袍。



辛亥革命后,始用中山装、列宁装。农村人仍用清服、唐装,布匹较为精品化。老年人有时还出现长袍马褂(有钱人)。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受军队的影响,解放初,蓝色布料最盛行。有中山装、列宁装、褪色军服。文革时期盛行军装。改革开放后,学港澳海外、新潮迭出,西装、夹克领导层。干部服、中山装退位,列宁装绝迹。现时布料五花八门,价格低昂不一,穿着属奇装异服。

 帽的沿戴:帽即冠,这是礼貌的表示,一个人的穿着完整须从头到脚,头不戴帽,衣不上扣,脚穿鞋不穿袜,统被称为“衣冠不整”。清代上层人物有瓜皮帽(有人称榄尖帽),民国时期有羊毛帽、通帽(礼帽、毡帽)、鸭舌帽,小孩戴狮头帽、虎头帽、金钱帽。老妇人戴乌箍圈(防头风)。劳动人民戴竹笠、草帽(咸草扎成)轻便耐用。

鞋的沿变:农民赤足为主,夜间穿木屐,过年才穿上布鞋,吴成合泥口鞋(至今仍有)。解放后,人字鞋、解放鞋、布鞋、水靴。改革开放后,塑料鞋充斥市场,各种鞋类排满鞋行鞋铺。皮鞋、女人高跟鞋,品类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