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Contact
你的位置:首页 > 文化教育 > 文化风俗

仙美文化建设

2024/1/9 10:43:47      点击:

第一节  民国时期文化

以集德善堂为基础的功德班,带动社会的弦乐活动。每当农闲处处可闻弦乐声和戏班灌录之留声机声(俗称机器曲)。可见农村文化艺术的一斑。本村有演戏之习惯,演戏的种类有老爷生戏、收冬戏、祭祖戏、开丁戏、秀才戏、寿戏、埔东入祠有入祠戏、八月禁蔗戏、罚戏等(罚戏多为穷苦人家偷青苗受罚而设的,被罚者多倾家荡产。演戏一般按经济情况而定)。演戏种类有潮剧班和纸影戏之别。

戏园:是商业性演出,过去在硕和村大埔顶,新亨狗街(也即风围前),常有演出。本村盛伯公祠前在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3月演过一次。主办者都属有权势之人物。

潮州大锣鼓:这是潮人所喜爱的一种群众性大型化装游行队伍(俗称标旗游行)具有音韵雄壮,击乐强烈,配以唢呐曲牌,特点是游行队伍人多,观赏人多,但破费也多的一种文娱质体。本村在抗战胜利后搞过一次,游遍义顺乡。

第二节  建国后文化

一、标旗队:

2015年至2017年,村福利会每年正月十三日下午举行文艺大格新,誉满新亨镇。欢庆解放,组织潮州大锣鼓队庆祝蓝东区区政府成立,1949年冬游行锡西以至义西乡。

    1950年冬为庆祝土改完成,乡政邀请潭蔡剧团到寨前演出。

二、剧团:

1952年冬成立农民业余剧团,在善堂锣鼓班的基础上,发展人才,物色演员,并经多方不断努力,年终时第一出戏《摘柑》便出台亮相。得到群众的喜爱。剧团由蔡国兴任团长、榕城亚猴任导演、蔡纪利任副导演、锡水、耿义、齐告为司鼓;纪兴领奏、来𤰉保管、理源为布景,耿能任剧本。周佑椰弦、典意瑶琴、绍军横箫、绍壮唢呐当时很有声誉,名噪一时。

 演员有炎珍、瑞贞、赠音、惠卿、瑞娟、婵音、赛卿、通壮、秋荣、图和、周佑、倪量、两舜、黄木汉、陈炳瑞、郑锡科、勤添等50多人。

 剧团的经费是成员以义务劳动中得来的,以赚工钱为主,如去五房村担菠萝、罗山头拖竹(沿龙车溪)到新岭矿场(时设在下坝村),到新岭矿场担涂皮等等苦力换来的,后来村政支持一点。

剧团的成立,以弘扬民间文化艺术,提倡小型精悍,富有故事情节、健康、有教育意义的剧目,以宣传时局政策、配合中心工作、婚姻法为主的时装戏,兼演一些古装剧目,如《林琴㛇结婚》、《中秋夜》、《七尸八命》、《窦娥冤》、《挑女婿》等。

 仙美剧团为导演的关系与棉树剧团有着深厚之友谊,相互交往。棉树村华侨多,肯出钱购买道具的人也多,剧团服饰也较华丽。因此,仙美剧团演出时,服饰大多是棉树剧团提供的。

剧团在“文革”时易名为“文宣队”。

三、文化室:

1990年冬,新亨区建设重点文化室,选址定在仙美村茂贤公祠。

文化室,是农村政治文化宣传阵地。在新亨文化站的关心支持下,村党政十分重视,积极筹集资金,敦请在外地经营承包建设工程之蔡惠光先生等人士献资。

经过四个月的建设布置,购买了锣鼓、管弦、书报、杂志、文化体育用具、桌椅等套件。计耗资七万余元。给群众提供一个幽雅、舒适的文化活动场所。

建设期间,得到揭阳县文化馆的大力支持。县文化局、县文化馆领导经常派人指导工作,赠送《百花图》、镜框、条幅,《爱我家乡、建设仙美》巨幅对联等。佘惠文老师题写文化室匾名。还有姚农华、林盛灼书法,林世娴、杨两标、卓素铭等名家图画墨宝。陈诗侯、李惠文、佘惠文、林世娴、郑瑞英、蔡叔庸、杨两标、陈暹文、林英聪等领导和老师经常莅临指导。。

 文化局副局长张金茂题写《仙乡知何处   美景在人间》联词。

 剪彩之日,彩旗飘舞。县、区文化界领导到来祝贺,区长蔡耿元暨县文化馆长陈诗侯先生先后讲话。

 文化室设有藏书室、阅览室、娱乐室、保管室、退休干部室、文化办公室。活动项目有书画、图书、弦乐、谜语、象棋、乒乓、羽毛、仪仗队等,并定期开放进行文艺活动。

文化室设主任、副主任,主任蔡汉隆;蔡理源负责日常事务工作。

镇文化站经常在此举行业余创作活动及书画展览,县文化部门领导和老师们也经常至此挥毫拨墨、吟诗作画,使农村群众大开眼界。

文化室乒乓球员参加镇春节文娱活动中屡得冠军,并选出蔡能贵参加县、市运动会。

象棋组蔡炎城、蔡旭华等在历次镇春节文体活动中夺魁,并远征玉湖、桂岭等棋坛。

乐队也多次与硕榕、硕联乐队联奏。

文化室事迹,几次被揭阳县电视台、报刊记者采访,荣登报刊及荧屏。先后接待前来参观和取经的埔田镇牌边村、磐东镇乔林村等文化团体、海内外乡亲等。文化室连续三年受上级的好评。附:1992年1月18至19日,揭阳县在榕城召开了基层图书馆工作会议,会议代表交流了工作经验。评选出1991年度先进图书馆15个,先进图书室12个,先进个人12名。仙美图书室名列先进图书室,蔡理源被评为先进个人。见《揭阳县文化志》P247

四、其它:

50年代乡村文化多姿多采,有读报组、黑板报组、广播组、夜校等。

 1954年建有俱乐部(文化室前身)。

 1981年建有图书室但没有坚持。

 建国之初,教师队伍下乡宣传,配映幻灯片,1972年公社电影队配合县电影队经常下乡,大约每月一次在寨前或大队前灰埕进行放映。1984年蔡若兴购买黑白电视机,进行收费观看、每票5分钱,但观看人数不多。1986年村购买一部彩色电视机,也进行收费观看,同样每票5分钱。1990年黑白机普及、电影受打击而停映,开始出现投影,1993年彩电普及。

    2000年冬村小学礼堂建成,翌年元宵节期间村聘请广东潮剧院二团在寨前演出。从此每年元宵及六月初一日或配音潮剧或潮剧演出不等。演纸影戏则配与投影更是频繁。

从初解放,直至今天每年的元宵、中秋、春节等节日都开展谜语竞猜。